【拒学症】着重过程,而非只是结果
【拒学症 】着重过程,而非只是结果
“许医师,怎么办?我的小孩已经两个月不肯去上学 了,”一位焦虑的妈妈这样问,“我们什么方法都用尽了,好说歹说,他就是不肯去。”
我说:“有没有试过先不要进教室,到辅导室自习,等心理调适好了,再进教室?”妈妈说:“也试过了,但就是没效!”
“好吧!当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而问题依旧无法解决,那就表示我们需要的是进入一个‘过程’,而非立即解决问题。”妈妈瞪大了眼睛问我:“那是什么意思?”
通常人类的思维方式都非常的“解决问题导向”,人们都想立刻看到状况的改善、问题的解决,但偏偏宇宙的定律并非如此。
在小朋友的学习历程中,老师及家长通常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结果”取向。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习惯赶快让小朋友“学会”,不要浪费太多摸索、思考的时间;而尝试错误的过程,也最好不要等待太久,尽量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法,令小朋友“知道”标准答案。等结果出来了,答案确定了,小朋友学会了,大家就松了一口气,因为已经有“成果”了嘛!
有的家长还会这样,“你这样慢吞吞地写,慢条斯理地想,哪一天才做得完?来,我直接告诉你答案是什么比较快!来,直接这样写、这样做就对了!”
老师和家长都希望立即看到学习的成果,念书的过程不重要,思考的过程也不重要,直接有成果、得高分,名列前茅才比较重要。
曾几何时,这种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只在乎最后成败、不在乎经历过程的运作及思考方式,已经蔓延到儿童的学习历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