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以后的经络学说发展
2013-06-14 来源:网络 阅读: 3025次
《内经》以后的经络学说发展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一词,对十二经脉的走向、病症、预后及奇经八脉的含义、功能、循行线路和病候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对正经和奇经的关系有明晰的阐发,对某些经穴(如八会穴)的特异性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十二经皆有动脉”、“肾间动气为十二经脉之根”等理论,大大丰富了经络 学说的内容。
晋·皇甫谧编著的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记载各经穴位349个,不但将“穴”与“经”联系起来,以经统穴,还通过交会穴的形式表现了各经之间的关系。
唐·甄权对古代《明堂图》进行修订,并以彩线标记之。
宋·王执中在其编著的《针灸资生经》中对腧穴进行了增补。
元·滑寿在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基础上,编著而成《十四经发挥》,明确论述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气血运行的关系,首次提出“十四经”的命名,并着重对十四经的分布、循行线路及全身647个穴位进行了考证,发挥了十四经理论。
明·李时珍对古代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写成《奇经八脉考》,他提出的“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的观点,对探讨经络 学说的起源颇有启迪。
杨继洲根据家传《针灸玄机秘要》的内容,博取历代名医著述,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编撰成《针灸大成》一书,对经络 、穴位针刺手法与适应症等,都作了颇有创意的探讨。
清·姚澜的《本草分经》,论述了分经用药的知识。

中医 基础理论
欢迎手机访问 道德九九网-手机版 (www.daod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