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与经络学说的形成
2013-06-14 来源:网络 阅读: 1836次
古人与经络学说的形成

古人在对以砭刺、导引、推拿、气功等方法进行保健或治疗时所出现的经络 现象的观察过程中,在对病理情况下所出现的经络 病症的观察过程中,以及在对针刺主治作用的观察归纳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依据当时的解剖知识,加之古代哲学的渗透影响,逐渐上升为理论,从而形成了经络 学说。
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在劳动或生活中发现身上某个部位被石块刺伤或火灼伤,而其他一些部位的病痛有时会随之减轻和消除,这样反复不断的体验,逐渐意识到用石刺、火灼可以治病,这可能就是针灸疗法的起源。最原始的针具是砭石,随后又出现了骨针、石针等。到了殷商时期,开始有了金属制的针。毫针深入机体组织能引起酸、麻、胀、重、寒、热等特殊的感觉,有时还会出现沿一定线路传导的现象。这种现象《内经》称为“气至”,即“得气”,现代称为“针感”或“经络 感传”。除针刺外,艾灸、按摩等亦可引发“经络 感传”的出现。
《内经》及后世一些医书中,就有不少关于经络 感传的记载。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所说的“中气穴,则针游于巷”,就是经络 感传现象的写照。而且,古人还观察到,针刺后能否出现“气至”的经络 现象,与疗效好坏直接相关。
如战国初期文物《行气玉佩铭》中就记述了气功导引时气在经络 中蓄积并上下运行的情况。
病理情况下,也会循经出现一些症状体征。如帛书中,每一条经脉循行线路后都有“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的记述,这些症状的出现,又与该条经脉循行所过有关。又如《灵枢·经脉》记述的“当脉所过者热、肿”和《灵枢·周痹》的“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等病症,都与“脉”密切相关,具有“当脉”、“随脉”以及上下联系的特点。
同时,这些循经病症与相应的脏腑也有联系。《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说明内脏有病,可以循其相应经脉,而在体表一定部位表现出症状体征。如肝病可见两胁或少腹痛;心病可表现为胸前区及背部疼痛,并沿手少阴心经循行线路放射至手小指;胃病在足三里有痛觉异常等。《内经》对循经疼痛多有描述。

中医 基础理论
欢迎手机访问 道德九九网-手机版 (www.daod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