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规律性|季东
2013-11-07 来源:网络 阅读: 4170次
地震的规律性|季东[页1]
地震的规律性
节选自季东《地震的实质和预报》
太阳的运动及演化规律决定于银河系电磁场;地球的运动及演化规律直接决定于太阳电磁场,间接决定于银河系电磁场(这里不讨论超星系电磁场对银河系的影响)。地球电磁场规律性变换是各种自然灾害的根本原因。地震及火山爆发 既然是地球电磁场规律性变换中切换电场放电所激发的高能等离子体 的聚变性爆发及燃烧效应,所以地震及火山爆发 也有规律性。
(1)地震的周期性规律
地球电磁场的分布性及变化周期性是人类科学殛待探讨的问题。根据人们对地球的大的及较大的自然灾害的年代估计,地球电磁场的变化规律有:
a 、太阳系电磁场激烈大变化周期(约亿年);
b、太阳公转轨道的性质变化周期(约千万年);
c、太阳公转轨道的电磁密度变化周期(约万年);
d、银河系的明臂及暗臂扇扫周期(几十万年);
e、明臂及暗臂中的分电磁场层次扇扫周期(22年太阳活动周期);
f、地球公转轨道的性质变化周期(几十万年~几千万年);
g、地球公转轨道的电磁密度变化周期(6个月);
h、太阳的径向电磁场层次对地球场的扇扫周期(28天、14天、7天、3天);
i、地球的公转和自传效应及电磁感应引起的潮汐涨落日波动周期;
j、地球的各主要分电磁场结构先后变换的6小时差动周期;
k、上述各种周期的叠加组合及差动周期。
所以地球电磁场时刻都在波动变换中运移。年以上的长周期产生较大的电磁场波动,是孕育地震的过程;年以下的小周期波动是促发地震的机会。
这种规律是全球性的。因为地球电磁场在不停的变化迁移,所以某个地区的地震重复性至少要几十年(小震)、几百年(中震)、上千年(大震)。
为什么有些地区在太阳活动峰年发震而有些地区在太阳活动谷年发震呢?因为这两种震域的电磁场性质及层次不同。太阳电磁场的变化对地球的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电磁反应效果是不同的,且只有那些磁场减能,电场增能的地壳层次才是直接孕震的层次。同一个层次如在太阳活动峰年时磁场减能、电场增能;则在太阳活动谷年时磁场增能、电场减能。再者,太阳馈能并不是地震的唯一能源,地球不同量级的物质衰变能也是促成地震的重要能源。
(2)发震的条件规律
发震的先决条件是地球电磁场变换中在地壳内形成了高能电场且在电场里积聚了大量的高能高密的等离子体 。
凡是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层次都能发生地震吗?否。因为地震的发生还有其它制约条件:
a、孕震层次的电场电荷的质能量级较高(强荷);
b 、等离子介质是易于激燃和聚变的高能氢、氘、氚离子态;
c、等离子密度高且在震源形成高能腔;
d 、孕震部位或震源不直接接触地表;
e、相邻层次的磁场减能所形成的切换电场的放电激发作用。
所以地震多发生在高量级电磁场层次的边界及其交汇处的地壳中。
其它较高或低量级的电磁场层次都要通过地表而和空间对应的层次相联系。某些较高量级的等离子体 如果集中分布于某海域的海水中,便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如果发生在地面或洋面上,便容易以热流、热风散失,或产生空气介质的抗磁性涡旋电场而形成台风、飓风、龙卷风;还有前面提到的森林和草原的自然大火、空气及海水上面燃烧等现象。
蓄水、注水、注液容易引发地震,是因为水及碳氢化合物液体渗入到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层次,在高温和离子碰橦中成为离子态,改变了介质条件,增加了等离子密度,在电磁场变换、电场切换的放电激发下,便易于形成地震。
断层错动容易引发地震,是因为电场牵连及切换电场的力偶作用使地壳在等离子活动的断层产生错动,错动裂隙便易于水及碳氢化合物的渗入和离子化,补充了发震介质,便容易促发地震。
欢迎手机访问 道德九九网-手机版 (www.daod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