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的感觉| 萧望野
2017-02-01 来源:网络 阅读: 8158次
灵性的感觉| 萧望野[页3]
一种形而上的教育手段,培养灵性的感觉才能
“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巴哈欧拉)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此时,孩子们在表达灵心中的感受时,似乎是色彩特有的属性引发了灵心的感受。而这个感受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那么是什么使色彩具有这种“灵”性?又为什么只有人类的灵心会对这种“灵”性产生反应?
对小孩起作用的,是精神范围通过色彩发挥作用。而不同色彩对灵心引起的变化是被精神世界决定好的,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
但同时,灵心是个体最自我的范围,所以,它对色彩的反应也会因个体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感受。这似乎在说明,人类看见色彩,引起的反应是灵心起的作用,而不单是眼球的结构与神经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如果问一个模仿人类眼球而制造的照相机,你看见了什么?它什么也不知道。但是它却的确“看见”了色彩。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仅仅是一页相纸,但却传递着作者的精神、思想、感情……这些非物质的东西以一种非物质形式,真实地存在着。在昆虫的眼里,色彩是以另一种方式出现的。因为昆虫的灵心不同于人类的灵心。如果去掉人的灵心,我们现在所看见的世界,将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就好比昆虫眼中的世界。
真正美的真实世界是超越物质存在着。
我们认识到人类除了身体以外还有灵心和精神,除了物质的特性,还有非物质的灵性,我们才能真正地教育人类的小孩。所以,对人理解的不同,将带来教育的不同。
认识和感受到这一点,老师会理解,只有在生活中做符合宇宙 真理的事情,才会被精神世界中的力量指引。只有课程设计是符合宇宙 真理的思考,他的课程才将是被宇宙 精神范围的力量指引。而对小孩产生作用的不是老师,而是精神范围的力量。
欢迎手机访问 道德九九网-手机版 (www.daode99.com)